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博客 > 论巴金《家》的艺术成就

论巴金《家》的艺术成就

2019年12月03日 21:54:42 访问量:679 作者:傅必虎

论巴金《家》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巴金   《家》    作品    艺术成就

 

    《家》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31年开始在上海《时报》上连载,1935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家》的单行本。大半个世纪以来,《家》一版再版,成为中国新文学中最畅销的的作品之一。从1933年到1951年,仅开明书店就将《家》再版了32次,其畅销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小说如此畅销,绝非偶然,一定有其成功之处,本文就试从艺术形象、结构、语言等方面探讨其艺术成就,进而了解其经久不衰的原因。

 

一、作品着眼小,立意深,成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大亮点

 

长篇小说《家》是以一个封建家庭作为封建专制黑暗王国的缩影,通过解析家庭进而剖析社会,以小见大,从根本上揭示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小说反映的主题是深刻的,要承载反封建这样大的主题,作者并没有将视线停留在一些惊天动地的宏大场面上,而是选取了高家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作为着眼点,以高家内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来表明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灭亡。这种写法,于虚处立意,在实处落笔,小中见大,使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没落有了形象的认识,进而自然容易理解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性。这种写法,在反映同类主题的作品中比较罕见,《红楼梦》算得上是典范之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成就。时隔近两个世纪,《家》的出现,可说是对《红楼梦》的较好的继承。

  《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出现,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时的中国文坛,是中长篇小说的天地,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几位著名的作家:茅盾、老舍、沈从文、巴金。他们都在中长篇小说领域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产生了各自的代表作品: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沈从文的《边城》、巴金的《家》。它们以不同的题材,表现不同的主题,显示出作家各自的特色。《子夜》通过对中国三十年代初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矛盾的全景性大规模的艺术描写,特别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处境和前途的生动描写,艺术、准确而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中国旧社会都市生活的世界,体现了茅盾理智地、冷静地反映生活的创作风格。《骆驼祥子》则通过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愤怒地揭露和声讨了那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老舍式的北京小市民世界。沈从文的《边城》展现的是湘西的边城世界,作者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恬淡纯美的化外之境,作品犹如一幅展现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动人风俗画,这是沈从文的风格。而巴金的《家》则不同,它所涉及的是另一种世界——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力图向我们展现“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巴金《关于〈家〉》,即《十版代序》)从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主题,还是在整体风格上,《家》这部作品都有其独到之处,给三十年代作家纷呈、风格各异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成为该时期中国文学的一大亮点。

 

二、作品通过塑造高度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

 

  《家》的一个很大的成功之处是其塑造了高度典型化的艺术形象。作品中人物众多,但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各有特色,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如觉新、觉慧、鸣凤、高老太爷等,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姑且将这些主要人物分成三大类,解析这些艺术形象,看看《家》是如何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⒈腐朽类。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高老太爷、克安、克定。高老太爷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人生理想就是维护和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和封建宗法制度。他迂腐、荒淫,极力反对一切新事物,对子孙“教孝戒淫”,又附庸风雅,在年老之时,还玩小旦,娶姨太太。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个放荡不羁、生活腐化的封建顽固派。为了挽救封建大家庭、封建地主阶级衰败的命运,他竭尽全力以封建家长的权威压制高家以觉慧为代表的反封建民主力量,他是高家一幕幕血泪悲剧的制造者,虽然拼命挣扎,但也无法力挽狂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庭“走着下坡的路了”,最终无可奈何地死去。克安、克定作为高老太爷的儿子,他们只是较多地承袭了高老太爷荒淫无耻的一面,他们行为荒唐,生活糜烂,赌※,嫖※ 。克安和父亲一样玩小旦,并且和父亲喜欢上同一个人。克定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组织小公馆,娶妓※作新姨太,事情败落后,又表现出寡廉鲜耻,能当着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众多人的面,痛哭流涕,狠狠地打自己的脸颊,只图混过眼前的难关。他们是高老太爷的金钱培养出来的蛀虫和败家子,整日地胡作非为,从内里把封建大家庭掏空。作品对高老太爷、克安、克定的刻画,让我们看到封建制度的畸形产物是怎样的触目惊心,也反映出封建制度本身的腐朽没落。有了这些腐朽的人物,封建专制制度又怎么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呢?

  ⒉弱小类。代表物有觉新、梅、瑞珏、鸣凤。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他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五四”时代读新书报做旧式人的青年典型。一方面他长期受封建礼教熏陶,奉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屈从于封建势力,在险象环生的环境中小心翼翼地过日子。另一方面,他又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个性解放的要求。但他的基本立足点是明确的,他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屈从于专制家长使自己也沾上了杀人者的血迹,但他自己以及所爱的人同样倍受摧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梅、瑞珏、鸣凤都是被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迫※致死的年轻女性。梅是大家闺秀,性格柔弱而多愁善感,他同觉新本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因双方父母在牌桌上有了矛盾便被活活拆散,梅嫁人不久就青年孀居,终日心情沉重,导致郁郁而终。瑞珏是温柔、善良、心灵手巧的一位女主人公,是封建家庭中贤妻良母的典范。最后被整个家族利用“血光之灾”的迷信逼到城外去生产,因难产而死,成为家族斗争的牺牲品。鸣凤是高家的一个婢女,出身低微但内心仍保持着纯洁与高贵,当她正初尝恋爱滋味的时候,一记闷雷将她惊呆——高老太爷作主把她送给六十多岁的冯乐山作妾,她的一切都被断送,万般无奈之下,她以一死来表示对万恶的封建制度的控诉。觉新、梅、瑞珏、鸣凤这四个人中除鸣凤外,其他三人在高家这个封建家庭中原本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但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面前,显得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弱不禁风。三个女子死去了,一个男人虽然活着,但身心已经受到严重的摧残。作品通过他们的血泪悲剧,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礼教已经邪恶、残酷之至,根本不应该再继续下去!

  ⒊新生类。主要代表人物有觉慧、觉民、琴。觉慧是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巴金《关于〈家〉》,即《十版代序》)他是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是“家”中正在崛起的反抗力量的代表。他是“五四”时代的觉醒青年,他关心社会进步,关心祖国前途,积极投身于当时的革命活动和社会活动,创办进步刊物,与封建军阀和封建卫道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关心下人,他蔑视封建家长的教诲,批评觉新的妥协屈从,支持觉民抗婚,他敢于向封建迷信开战,痛斥陈姨太等人导演的“捉鬼”丑剧,鄙视“血光之灾”的荒诞邪说,他敢于突破门当户对的封建家规,大胆和婢女鸣凤恋爱。最后脱离家庭,出奔上海,跨出了奔向光明的第一步。他是“五四”时期先进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觉民与琴同样是“五四”时代的先进青年。觉民也反对封建专制,阅读进步刊物,但他不像觉慧那样激进。他温和稳健,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轰动一时的学生运动缺乏关注,而沉湎于个人恋爱,在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上,他表现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顶住巨大的压力和威胁而取得胜利。琴是高家新女性的典型和榜样,她思想上进,追求新的生活,虽然她还不够勇敢,但已喊出了个性解放的要求,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她同觉民的自由恋爱和为争取婚姻自主而进行的斗争,是对高公馆专制家长们的挑战和沉重打击。在所有的爱情事件中,他和觉民是唯一的一对胜利者。觉慧、觉民、琴,他们的共同点是不向封建专制势力妥协,他们是正在兴起的民主势力,从外面动摇了封建大家庭的根基。觉慧的最终出走以及觉民与琴抗婚的胜利,说明了封建专制势力已成强弩末势,失去了它昔日的威力,再也不能为所欲为,压倒一切了。作品通过对这些新生类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替封建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

总之,《家》正是通过对这一系列艺术典型的塑造,生动地展示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腐朽及罪恶,提示了其灭亡的必然性,同时热情地歌颂了新一代的民主主义的抗争,形象而又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三、作品构思精巧,事件繁复,但安排起来有条不紊

 

  《家》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容量是比较大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层出不穷,有学※、过年、军阀混战、鸣凤之死、觉民抗婚、高老太爷亡故、瑞珏去世,以及觉慧出走,等等。乍看起来,头绪较多,但作品安排的这些事件并不给人以凌乱之感,细析一下,我们可以发现这里面实际上贯穿着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觉慧与鸣凤,觉民与琴,觉新与梅、瑞珏的爱情。爱情故事贯穿着作品的始终,将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联系起来,使得作品脉络分明,不给人以突兀之感。

  觉慧与鸣凤的爱情始于觉慧对鸣凤处境的同情,是鸣凤的那种顺受的、毫不抱怨的表情激起了觉慧的同情心,使他有了爱的冲动;此后的梅林偶遇,他俩互表心迹;除夕夜的隔窗相对,情感急剧升温;后来高老太爷的专横冷酷,导致鸣凤为爱而死。觉慧与鸣凤就是这样一点点挨近,最后又陡然被拉开,分处在不同的世界。作品在处理这个爱情过程的时候,并没有对其进行集中描述,而是将其分散在作品的不同角落,他们的爱情故事中穿插着觉慧兄弟的演戏、高公馆过大年、觉慧兄弟创刊《黎明周报》等事件。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一条精致的丝线,将这些繁杂的事件穿在一起,成为连贯的一串。

  觉民与琴的爱情并不复杂。觉民是在给琴实习英语的过程中与她产生感情的,他俩的爱情一直是在稳步前行的,然而后来冯乐山要将侄孙女嫁与觉民,成了他俩爱情道路的一大障碍。为此,他俩毅然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最后高老太爷不得不妥协,他们保卫爱情的行动取得了胜利。作品围绕着他俩的爱情展开了一系列的事件:除夕之夜的大拜年、军阀间的混战、高老太爷的六十岁寿辰、高老太爷病重等等。同样是以爱情为主线将这些纷繁的事件连成连贯的一串,给人以较强的整体感。

  觉新、梅、瑞珏三人之间的爱情是比较复杂的。他们之间复杂的爱情在作品中是一步一步展开的:在西蜀实业公司,觉民与琴等人的对话道出了觉新与梅失之交臂的根本原因;除夕夜觉民兄弟的大拜年,让我们看到梅对觉新的依然依念;军阀混战的形势下,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之间许多难忘的瞬间,既有花园里觉新对梅的拊心追悔,也有瑞珏对觉新的依依不舍,还有梅与瑞珏的互相怜惜;梅病逝时,我们看到觉新强忍悲痛而不断忙碌的身影;瑞珏难产而死时,我们看到觉新呼天抢地的惨景……在他们爱情发展的过程中,穿插着许许多多的事件,而这些事件的背后,正是他们的爱情作为一根主线在牵扯着。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中,我们看到,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实际上就是几根主线,贯穿着作品的始终,虽然它们之间时有交叉,但总的来说是比较清晰的,它们架构着整鄣作品,将众多的事件、场面串联起来,显得繁而不乱。这体现了作品精巧的构思,也体现了巴金先生善于构筑宏篇巨幅的特长。

 

四、作品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

 

  巴金先生像一位十分细致的雕刻家,对人物形象进行精雕细刻。在《家》这部作品中他就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⒈心理描写。作品注重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也有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进行的间接的描述。直接的心理描写在作品中出现较多,如第四章鸣凤忙碌一天后,回到仆婢室里翻看“灵魂的一隅”时的内心活动,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婢女较为复杂的内心世界:她怀念以前的大小※淑蓉,幻想自己有高贵的出身、以后有好的归宿,但她又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可能,她看得到自己实际的归宿,她感到不寒而栗……这些心理描写将鸣凤敏感、柔弱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再如第二十六章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切,充满着烈火般的激情。将鸣凤对世间无限眷恋而又无可奈何导致徘徊不定的心理状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间接的心理描述也能丰富人物的性格,如第二十八章觉慧在与觉民发生争执时的情形:

     他皱紧眉头,然后微微张开口加重语气地自语道:“我是青年。”他又愤愤地说:“我是青年!”

  过后他又怀疑似地慢声说:“我是青年?”又领悟似地说:“我是青年,”最后又用坚决的声音说:

  “我是青年,不错,我是青年!”

在这里,觉慧以不同的语气重复着“我是青年”这样的话,将他苦闷、忧愤而激动不已的心理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⒉细节描写。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也富有表现力,我们可通过具体的场景进行探讨。如第九章中觉慧被高老太爷叫去时见到高老太爷的情形:“两只眼睛闭着,鼻孔里微微发出一点声息”、“身子软弱无力地躺在那里,从微微张开的嘴里断续地流出口水来,把颔下的衣服打湿了一团。”形象地展示了高老太爷威严背后的一面,让我们看到年过花甲的高老太爷已垂垂老矣,而且气息奄奄,纯然一个颓然不堪的老朽。再如第二十一章,梅与觉新在花园里的玉兰树下相遇,觉新请求梅饶恕时,梅不停地抚弄着手心里的一只垂死的蝴蝶,一语双关地说:“可怜,不知道哪个把你弄成了这个样子!”此处的细节描写极富人情味,透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梅多愁善感的个性,看到她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觉新当时处境的同情与怜惜。

 

五、作品语言朴素而有热情

 

通览全书,我们会发现《家》的语言也是较有特色的。行文流畅,全书语言朴素,不事雕琢,虽然部分文字过于生涩,缺乏锤炼,但总体看来简明易懂,具有小学文化的读者即能读懂。另外,全书洋溢着浓重的抒情气氛,这与巴金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巴金写《家》的时候是一个27岁的青年,在他所在的封建大家庭中生活了一二十年,看到了“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巴金《一九七七年再版后记》)内心充满着“积愤”,需要宣泄,他写《家》就是“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巴金《关于〈家〉》,即《十版代序》)另外,正是因为他年轻,所以热情、坦率、单纯,富有诗人气质,这些因素影响于他的作品,便表现为抒情气氛浓烈。他将真挚的感情贯注在对人物、故事、情景的平实叙述中,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因而,在《家》中,我们随处可见蕴含着丰富情感的描写。如:

  风玩弄着伞,把它吹得向四面偏倒,有一两次甚至吹得它离开了行人的手。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了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在作者的眼里,风雪都有了人性,成了狂妄自大、专横冷酷、任意摆弄弱小者的封建专制势力的化身,因而作者带着一种厌恶的情绪去看待他们。再如:

夜死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欢乐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在巴金的笔下,夜、电灯都人格化了,充满了人的感情。在这里,巴金将无限哀伤的情思寄于景物之中,营造一种凄凉的境界,为后文鸣凤的悲剧奠定了基调。

以上是从作品的叙述语言来看其浓烈的抒情性。其实,抒情性也存在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中,如第十二章中觉新向弟兄们追忆旧事,以及第二十一章觉新请求梅的饶恕时的语言,都有一种至真至诚的情感贯注其中,令人心酸,让人感动。此类情形在作品中甚多,不能一一尽列。

以上所述,是对巴金《家》的艺术成就所作的浅层次的探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家》主题深刻,构思精巧,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了众多鲜明的艺术形象,“语言行云流水,是以情动人的‘青春型’创作。”(黎荔《解读〈家〉》)正是因为《家》有众多的成功之处,所以自问世以来,虽历经大半个世纪,仍经久不衰,已经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一代的青年。

 

 

参考书目:

《巴金选集第一卷·家》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解读〈家〉》 黎荔解读 京华出版社 2001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吴宏聪 范伯群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 钱谷融 吴宏聪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辅导用书》 刘勇 李春雨主编 中华书局  2002年版

 

(原文发于新浪博客)

编辑:傅必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舒城县山七中心校 特此声明。